2021年度,国家美育教育的战略决策和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的深层变化,特别是我校正式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本科教育计划,给们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较大的推动和发展。
一、国家关于美育教育的政策导向为公共艺术教育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之后,国家层面对美育教育的又一次升级,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美育意见》的总体要求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它对高校普及艺术教育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于:
(一)
我
校美育改革发展定位
更加清晰
我校在整体布局中已经逐渐明确,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其中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
(二)
我
校美育改革发展
策略更加切合实际
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从加强艺术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主要的工作举措。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要配齐配好普及艺术教育教师,鼓励高校建立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促进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推动美育协同创新;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大力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在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水平方面,提出高校美育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高校参与基础教育美育工作,挖掘高校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三)
美育改革发展
责任更为明确
我校明确美育的主体责任,强调高校党委要发挥在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要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构,形成高校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落实美育经费保障,要求各高校要加大对美育工作的投入,鼓励高校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加强高校艺术场馆建设,建立高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完善评价监测督导,提出要把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办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二、我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新布局
2019年1月,我校在召开的《西安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教学大会中,校领导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一流人才”的高度,明确提出把美育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是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我们结合《高校美育意见》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探索,将美育教育正式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提出在校期间每个学生必须修够2个艺术教育学分的刚性要求,为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开拓了新的模式和路径,也为今后发展点的了监视基础。
(
一
)
时代
观念的刷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对大学生的综合要求也不断攀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强调,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方面的发展,并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在人们行为养成、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历来备受关注。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在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关于推进学校艺术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校美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艺术教育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但是,目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仍然是一块短板,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大趋势,将会给我们的大学教育留下遗憾,甚至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中,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今年两会,总书记在首次下团组看望参加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又提出了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论述,为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厘清
我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
经过调研摸底以及兄弟院校走访、比较和信息交流,我们认识到我校美育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为:生源的人文知识基础不足;学科性质的制约;管理体制不顺;学校人文氛围不浓厚;教学课程设置偏少;师资队伍欠缺;硬件设施投入有限等等。
随着美育理念的逐渐渗透,以及教育部有关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各大高校普及艺术教育都受到重视并得以大大加强。我校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曾挂靠于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现隶属于艺术学院。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体制不顺、师资不足、投入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整体水平和实力还与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与我校发展趋势和综合地位不能匹配。究其深层原因,我们认为这种现状是多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我们只有立足现实,发现瓶颈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探索切实可行的出路。我们可以大致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层面,过去的普及艺术教育长期采取隶属或挂靠方式,造成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机构建制残缺不全、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正常的议事日程,因此无法打造一个定位准确、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管理有序、质量稳定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2)以往的普及艺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整体设置不规范,教学安排带有一定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3)师资、场馆、设备等教学资源受到部门及院系的局限,不能实现最佳配置,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4)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等不同载体缺乏贯通,不能做到彼此呼应,课堂学习与艺术活动脱节,无法造成整体氛围。
(5)教学及活动参与度不高。由于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权威的定性定量考核,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激活,无法多方位、多渠道创造其内生动力。
三
、创新发展的路径
设计
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全新的突破,必须在认识上有大思路,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按照《高校美育意见》的要求,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改变过去普及艺术教育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小格局,健全并不断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的大格局;改变零敲碎打、各自为政的运行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新机制;改变资源分散、形式单一的教育体系,构建公共 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高雅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新体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们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抓手:
(
一
)以新的理念支撑整体布局
要从全面发展的高度理解美育的价值,要在美育这个培根铸魂的大格局下确认普及艺术教育地位和作用,尊重艺术教育规律,实实在在的赋予普及艺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发展的空间,使之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要切实把“面向人人”落到实处,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这一点必须变成刚性的制度。与此相关联,要通过充实师资、整合资源、保障经费等具体措施全方位加以推动。
(
二
)明确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
健全的机构是保障工作规范性、连续性、有效性的基础,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对于加强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策划、协调指导、考核评价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同时可以切实解决过去多头管理、资源分割、效率低下等诸多矛盾及现实问题。
(
三
)完善“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推进机制
美育工作的“四位一体”是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高雅艺术展演等四个平台之间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相互贯通、彼此呼应、整体推动、形成合力的有效机制,也是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的教学理念模式。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有不少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因此,通过大力的创新突破,使之落到实处并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效。
(
四
)系统科学的规划
在坚持正确的理念、建立有效机制的前提下,要通过系统完整地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确立总体框架、锁定具体目标、明确实施步骤、保障工作收效。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活动载体、精品课程等方面工作量大,运行周期较长,更应该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
五
)管理制度的细化
要针对过去这方面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完善的实际,对缺失的迅速开始制定,对陈旧的加以修改补充。特别是在政策制度上对教师实行激励措施,提高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激发艺术教师工作热情。对学生实行艺术课程学分化管理,促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为我校营造高雅浓厚的人文环境。
(
六
)课程体系的优化
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关措施,在一定的时间内开足开齐指定性的公共艺术课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普及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四、创新构想与尝试
(
一
)
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对此,我们紧扣课程教学,多管齐下,构建“面向全体”的大格局。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全”,具体内容是:
(1)
在
教学安排上逐步
做到教育对象全覆盖
根据《高校美育意见》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做出详细规定,实行刚性管理,从根本上确认普及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格局中的位置,把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到普及艺术教育的体系之中。
(2)
课程设置上做到全到位
首先,要开齐教育部要求的公共艺术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八门课程。
其次,在课程类别上,应当设置多样化。尽可能的涵盖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国学、影视等主要艺术门类,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课程,让学生触摸到一门学问的治学之道、思维特征。
另外,在课程层次上,可以增加一些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类课程。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声乐表演》、《DV制作》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这些课程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不同层面的作用。
最后,在课程形式上,则应提倡灵活性,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如理工科专业可以开设艺术与科学互相交融的课程如《数学与音乐》、《科学与艺术》、《数字艺术》等,综合性人文专业可开设文化底蕴雄厚的《艺术哲学》《美学原理》等课程。
以上课程建议从大学低年级开设,为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
)
全力打造高水平艺术团
目前,在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大学生艺术团(以下简称“大艺团”)是一个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艺术实践平台。现在,我校“大艺团”归属于校团委,负责学生的教学培养和日常管理。其运行方式是由校团委组织管理教学工作,并聘请多名校外兼职老师和我校公共艺术教研室专职老师一起担任对学生的教学、排练和各类活动的指导。我们认为,这种多头交叉管理方式导致了其正常教学运行的不畅,使应有的作用和潜力受到了制约,不能很好地发挥在校专职教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
创新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体制
根据大学生美育工作的规律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对“大艺团”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即在校团委指导协调的前提下,将“大艺团”的日常管理、教学培养等工作移交到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由公共艺术教研室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构建我校“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艺术展演比赛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相关工作,并协调统一运行体制,强化专业性,提高管理的一体化。
(2)
资源整合、延展综合载体、绩效管控
一是通过有效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有限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实现共享,发挥最大效益。二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需求,打通课堂学习与艺术活动之间的障碍,充实“大艺团”的活动内容,创新方式,增加频次,使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环境。三是结合高校改革的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对“大艺团”进行新的定位和布局,形成对整体工作有权威性的工作方案和评估体系,实施考核监督。
(
3)
实现管理平台化
由学校集中统一领导,在部门和学院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将“大艺团”组建成为我校强力的在校大学生艺术团体。在今后无论是打造我校的音乐艺术节,还是参加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的大学生艺术赛事上,“大艺团”都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并作为一张对外交流的名片,扩大我校的影响力。
(4)
提高专业水平
《大学生艺术团训练》课程由教务处纳入艺术教育通识课程的统一管理,负责排课及课程场地的协调安排。“大艺团”日常训练,由公共艺术教研室对学生制定专业培训方案、教学计划、课时数量安排、课程讲授和艺术活动指导等工作,并配合协助校团委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提高艺术实践的专业水平。
(5)
推进活动常态化
为了使校园文化充满艺术气息,“大艺团”将在每学期组织各类艺术形式的音乐会,用学生们自己创作表演的艺术作品去营造具有我校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6)
课时安排标准化
“大艺团”的合唱团、西乐团、民乐团、声歌部、舞蹈部等专业性较强的团体,采用授课、排练及实践等多形式的集中与分组的专业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能。
(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传播高雅艺术,营造校园的艺术氛围,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主要切入点来展开:
(1)
开展常态化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教研室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课外艺术活动的目标,不断拓展艺术普及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力推广艺术实践平台。其中包括迎新晚会、五四晚会、校园艺术节及重大节庆活动、校园才艺大赛、师生艺术创作年展等,广泛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2)
打造“骊山艺堂”活动平台。建设音乐实践创新基地,为有兴趣、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提供感受艺术、创造艺术的空间。其中包括艺术名家讲堂、艺术创意工作坊、美育系列讲座、名师系列讲座等,吸引学生接受较高层次的艺术熏陶。
(3)
社团活动集锦。通过博雅艺术大讲堂、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艺术进校园系列、艺术小旅行、微信互动等活动,帮助兴趣学生发展爱好。根据不同学生社团的实力和水平,经学校有关方面筛选后给予一定支持,让学生社团开展公开活动,让他们展示才华,交流技艺,活跃校园生活。
(4)
促进交流互动。通过举办周末音乐会、艺术沙龙、零基础学生与大师面对面艺术体验活动(针对班级)等,吸引零基础学生参与,共同分享艺术之美。鼓励并辅导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或团体参与各类艺术展演和比赛,展示我校实力,扩大学校影响力。
(5)
精品艺术活动。以高雅艺术的实践为主,通过艺术训练课、大师课、公开课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为全校师生举办“同歌同行”毕业音乐季、金秋音乐季、新年音乐季等,更多更好的高雅艺术展演活动。
(
四
)
抓好高雅艺术展演
为我校引进一些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走进校园,给学生享受文化大餐,开拓他们的胸襟,增强他们的见识,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我们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
1)联系国家推荐的艺术机构、公益性的艺术团体、兄弟高校知名高水平艺术团体,来我校进行艺术交流为大学生展演优秀作品。
(
2)针对在我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来创作文艺作品,可面向外界进行交流展演宣传。
(
3)组建艺术小剧场,将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剧、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搬上艺术小剧场的舞台,进行不定期的对外交流,这不仅为我校营造了十分高雅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也在我校弘扬和传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满足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和需求。
艺术学院
公共艺术中心
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