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华,西安科技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00级学生。04年毕业入伍后一直坚守在西藏阿里地区,服役于武警交通第四支队,17年7月正式退伍。少年在江西,求学在西安,从军在西藏,一路向西。当兵十三载,如今他把家安在了古城西安。
作为演讲嘉宾参加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已经有6年了,朱振华还在讲着故事,在学校,在社会,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但此时他讲的更多的是关于他“捡垃圾”的故事。他说:“对于自己而言,工作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继续为国奉献。” 而聊起他的过去,他眼里依然泛着光。
自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开始,朱振华就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许很少有人见到西科凌晨4点的天空,但却总有人能在操场上看到他独自奔跑的身影,在教室第一排看到他挺拔的脊背,在图书馆看到他直到闭馆铃声响起还要匆匆写上几笔……他一路跌跌撞撞,却仍坚持追梦之旅,哪怕没有考入军校,他仍在不停地与自己比拼,与梦想较量。
临从西科毕业时,朱振华已经马上可以签约一个公司,可是他犹豫了: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结婚生子,这样了此一生;还是坚持梦想,去从军报效祖国,去奔赴他的海?
朱振华做了一个众人都没想到的选择,去了阿里。他背着行囊来到了中国最狂野的高原,踏上了他报国的征途。这里有广阔的草原,连绵的雪山,“一措再措”的湖泊……在这里,多走一步,都像是侵扰了神明。
当兵苦,当阿里的兵更苦。后来回想,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在这阿里竟呆了那么久。西藏地区相对高差很大,稀缺的氧气让人仿佛被扼住了咽喉,周围时刻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含氧量低,寒冷干燥,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这让处在中国西南边陲的阿里地区,成为了全国最艰苦,最落后的地方之一。
这个从小就居住在内陆的少年,一来到这里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心力交瘁,迅速消瘦。吃什么吐什么,每走一步都好像被丝线拉扯着,浑身不适。但朱振华仍坚持着,“当兵就是来保卫祖国的。年少时的我们总把一切想得很容易,可困难远还在后面。”
好不容易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真正的考验却才刚刚开始。原以为进藏是手拿钢枪、肩负守护祖国边防线的神圣使命,谁料他面对的却是一排排铁锹、不间断的修路作业以及望不到头的土路土坡……原来,所谓的基建兵就是修路。
高原作业本就不易,多走几步都感觉呼吸困难,更何况在这样险峻的百里无人区修缮道路,还要忍受来自心灵深处的枯寂……他们每天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有时刚铲起一铁锹土,还没来得及堆好,就被大风吹散,刮得脸生疼;有时还会遇到狼群,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就会葬身狼腹;还得时刻注意脚下,一不小心就有踩空的危险,步步惊心。
抬眼望去,脚下是无处可栖的黄土,未来是看不到路的远方。“我该怎么办?”他的心里打着鼓。面对如此环境,如此工作,他已经心力俱疲,更可怕的是如死水般的日复一日,像钝刀一样,一点点地消磨着他的意志。
他说:“对我来说最高兴的日子,就是每月与父母通电话的时候,我从来不知道我会如此地想家,我就想听听父母的声音,只想和他们说说话。”可这里时有时无的信号,让一个完完整整的电话都成了奢侈。伴着‘嘟-嘟-嘟-’忙音的是急促的风声,风把门窗吹得猎猎作响,挂在外面的经幡不见了,希望也不见了。朱振华说,他想妈妈了。他说,他听着妈妈在电话那头的哽咽,不敢说话,一说话就忍不住想哭。他说,他们连生病都不敢告诉自己,两位老人只能互相搀扶着去医院......他说,他不害怕死亡,可他害怕,害怕白发人送黑发人,害怕哪天牵挂就不在了,自己还不能陪伴左右。
一种仿佛被流放的情绪萦绕着他。他动摇了,他第一次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放弃机会,来到阿里,到底为了什么?他不禁问自己:“还能坚持下去吗?”
正当他犹豫时,转机来了。正值大年三十,那是出乎意料的一场大雪,所有人都没想到它来得那么突然。这场接连几天的大雪造成的封路使沙子达坂道路尽毁,将近30余辆车、近百名群众被困。朱振华和战友们挖了一天一夜才将路挖通,所有群众都被救了出来。刚呼出的一口气还未缓过来,精疲力尽的他和战友又接到了通知,马筱木拉突降暴雪,平均积雪超过一米二,又有将近80余辆车被困。
当他们马不停蹄地到达现场后发现,大雪已将整条道路彻底堵塞。这里有人因为高原反应生命垂危,生死攸关的时刻,朱振华与战友一起义无反顾地用身体踏出了一条路,硬是把病人背了出来。他们不是不知道,仅凭肉体人身淌过已经到大腿的积雪,很可能有高位截瘫的风险,可他们还是去了。天路铁军不能退。
在外人眼中,西藏有苍凉大气的美景,但因为道路问题,却成为了当地人所遭遇的荒芜。朱振华说,除夕夜的凌晨3、4点去救援侧翻的水车,冬季早起铲除道路厚厚的积雪,夏季救援陷入危险的游客等等就是他们的日常。在这里,道路不通造成的低温致死、缺氧致死等就是家常便饭。在这里,路就是一切。当得知被救群众脱离危险,还站在这节断路边的朱振华才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他在想:“原来我们也被人需要,原来我们干的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先安大家,才能有小家。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尽一份力,我们都有职责与使命,拿枪的是战士,拿铁锹的更是战士!”
抬头是神明,俯首是苍生。手拿铁锹的战士们继续着他们的修路之旅,他们就在这险峻的路上慢慢地前进着,每一米都带着所有人的血汗与期待。常年在高原修路,他们个个手如枯老树枝,棱角分明的脸上黝黑且泛着红光,被强烈紫外线灼伤的伤痕新旧叠加。他们用透支的生命,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们有的人一边修着路,一边资助者阿里的孩子生活学习。当被问到为什么想着资助阿里的孩子,朱振华说:“孩子们很乖巧,很可爱。其实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都在干,我走之前也给孩子们留够了足够读到初中毕业的钱,可惜的是就没有联系了。
曾经老师也让我与孩子们通过信件联系,但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我想说的老师已经说过了,我做这些事也并不需要他们报答,能帮一下就帮一下吧。”使命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些战士坚持下去,又是什么让一批又一批如此年轻的青年选择担负起祖国的重任?“明白这些,你将明白所谓的坚守,有时候并不是理想,而是信念。”
朱振华说,“人总是要有点信念的,没有信念的人犹如没有航向的孤舟,只会在茫茫大海上兜着圈子,最后被汹涌的波涛吞噬。而我的信念就是中国。”数年后当他回首看见自己栽下的路牌,依旧会心一笑,原来自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最难忘的年华,原来自己也参与了祖国的建设。他可以骄傲的告诉别人这是他们修建维护的路;他可以骄傲的告诉孩子,这条天路是在爸爸手中从土路走向柏油路的。
阿里是眼中的天堂,身体的地狱。据统计,长期高原作业军人的病发率远远高于常人,糟糕情况下甚至会英年早逝。15座陵园、10座纪念碑、359名烈士,武警部队是和平年代烈士最多的部队,没有之一。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那里,留在大雪里,留在那一场场泥石流中…… 朱振华曾在朋友圈里这样写到:“清明时节忆先烈,卓尔忠魂洗青天。万里长路今犹在,不忘当初征途险。兄在地下可安好?弟已承担炼铁肩。数百英灵共嘱咐,征战向前复向前。——先辈性命相托,不敢有负。”
只因中国,心血沸腾。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他身体的各项机能早已退化,哪怕他还想再等等,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
朱振华离开了,他回来了,但倔强的格桑花依然盛开在阿里,善良淳朴的阿里人民依然生活在阿里,坚毅勇敢的中国军人依然扎根在这蛮荒之地,在这西藏阿里世代传承。
还依稀记得刚来时的懵懂和后来的徘徊,现在的他带着十多年来养成的坚忍与毅力回来了他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己终究要回来。背着行囊,下了火车,看到繁华古都,人潮如流,恍惚间已经不是阿里了。朱振华这才意识到,早已不是阿里了,他的生活也已将变得平静,一切要重新开始。
刚开始他并不适应新的生活,但他依旧坚持着努力去亲近这座古城,一边适应着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一边努力学习的他重新选择了一份事业——宣传垃圾分类。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景,朱振华介绍着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给古城西安增添了丝丝绿意。他说:“从事垃圾分类事业是因为无意间看到喜马拉雅的污染,想尽自己的努力给古城西安带点变化。”即使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朱振华觉得自己的使命依然不变,“沸腾的血,只因中国。”
或许夜深人静时,站在窗前,看着耸立的大楼,满街的霓虹,凝视着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他也会想起自己在阿里的日子,会记挂并肩作战的战友,会想起阿里的蓝天,记起那里的白云和海……但此刻,“绿色城市守护者”也在守护着家人,守护着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