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 工会之家-> 正文

工会之家

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重要论述的系统解读

发布时间:2022-09-30 浏览量:
图片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就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产业工人的发展,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推动新征程我国工人运动事业发展、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的新境界。
【关键词】工人阶级工人运动产业工人劳模精神
作者简介:王习胜(1965-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芜湖241002)。


大变局中的当今世界,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前路波谲云诡,潜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的我国社会,不同利益关系的深层调整叠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等不得”“慢不得”的情势甚为紧迫。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和人民极为需要富有战略定力的领导者和大力支撑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建设者。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时代召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谱写壮丽而崭新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重要论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的思想、推动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片

一、确立新时代中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

图片

我国工人阶级自从走上历史舞台就有明确的运动主题,而且“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工人运动也相应地确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211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概括为“中国梦”。2013428日,习近平亲临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劳模代表座谈,同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2013620日,习近平对团中央领导班子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20131018日,中国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23日,习近平与全国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他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紧紧扭住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


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体现着近代以来我国工人运动主题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两个结合”原则在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上的具体呈现。


1.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工人运动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党在成立之初,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人运动思想以及共产国际的要求,曾将我国工人运动的主题确立为世界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号召“工人没有祖国”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世界统一性,民族国家的斗争应该服从于整个世界革命。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不仅认同了这种观点,而且确定了自己负有“保护苏联”的使命。历经艰难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本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要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把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于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越来越聚焦于本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工人阶级以成立新中国为时代主题,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断掀起工人运动高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人阶级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为时代主题,与党同心同德,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为时代主题,坚定地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为时代主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所处时代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确立的。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与中国工人运动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确立的。


2.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是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生活追求、文化理想的形象表达。5000年的文明流传凝结着中华先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和梦想。我们的先祖梦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贤哲期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即便是在近代以来,国力衰弱也阻挡不了民众对“太平之世”的祈盼。革命家们将这种祈盼落实于社会运动的实践,孙中山终身为“民族、民权、民生”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损》),承继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体现的正是工人阶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主人翁姿态。


“复兴”是相对于曾经的兴盛而言的。古代中国的兴盛大致有三重标识。一是辽阔的疆域版图。比如,清康熙年间,中国疆域版图约为1300多万平方公里。二是经济社会的繁荣。有人推算,公元1000年时的宋朝,GDP总量约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在当时可谓人民丰衣足食,经济发展迅速。三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16世纪以前,在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300项科技发明和发现中有175项是中国贡献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复兴的重心是国富民强,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梦的实现,是需要运用现代手段治国理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可见,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体现了科学的大真、伦理的大善、艺术的大美、思想的大智,是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在21世纪的创新和发展。

图片

二、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

图片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政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重大政治原则。早在19218月,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以领导全国工人运动。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首次阐明了党的阶级基础:“共产党是工人的政党,他的基础应该完全建筑在工人阶级上面。”党领导工会,依靠工人阶级,先后掀起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声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和奋斗精神相伴随,在全国人民心目中迅速扩大并丰满起来。19255月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制定的工人运动的方针和策略进一步得到贯彻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各种“糊涂思想”强调,“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出现了忘记、淡化甚至是动摇、忽视这一根本方针的现象。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纠正市场经济带来的管理方式的改变、资本要素和科学技术作用的凸显而出现的忘记和淡化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错误认识


市场经济催生了公司法人等治理方式的形成,企业的管理决策权集中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而不在职代会和工会。随着劳动力进入市场,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远不如资本的增殖速度,资本的力量也被凸显出来,工人的作用被忽视;加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其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有人认为,今天的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已不再是产业工人。这种认识只看到了现象而远离了本质,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时就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方式、资本要素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等,虽然给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带来一些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所有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都仍然要通过工人的劳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仍然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则。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纠正因为工人阶级结构的某些变化而动摇和忽视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根本性地位的错误观念


我国工人阶级原先由两大部分构成,即国有企业的工人和集体企业的工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工人阶级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某些变化——既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人,也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人,在成分上除了传统的产业工人,还有农民工、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和新业态的从业者。其中,农民工虽然保留着农民身份,但他们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工资,也属于“工人”的范畴。同时,在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人数逐步减少,新的工人成分在增加,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受聘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外卖和网络带货等自由职业者成为新兴的工人阶层。由此,有人将知识分子从工人阶级中剥离出来,有人将工人阶级中的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割离开来,认为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蓝领阶层的普通工人已不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继续把整个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已经过时,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出现了“转移”,甚至还有人主张要建立所谓的“全民党”等,这些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


从历史教训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特别是连续执政达74年之久的苏共垮台尤为促人警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淡化和忽视了它的阶级基础的建设,没有像其成立初期那样密切联系工人阶级、充分依靠工人阶级。在苏共垮台的过程中,本来应该是苏共主要依靠力量和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并没有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维护苏共的合法存在而奋力抗争。苏共的教训表明,一个执政党丧失了自己的阶级基础就必然会危及其政权。


从历史事实看,“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主旋律越唱越响。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连一辆拖拉机都制造不了,今天已经建成了天宫空间站;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1949年年底全国职工800多万人,2017年职工总数达3.91亿人左右,2020年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6亿人;我国已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毋庸置疑的是,工人阶级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于工人阶级因其结构的变化而带来的现实问题,党更应依靠工人阶级,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妥善处理和解决,而不是借此怀疑和否定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甚至是否定党的阶级基础。对此,习近平严肃地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图片

三、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图片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习近平亲自点题、亲自指导并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2013年,习近平在会见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时指出,要把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给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定下了基调。2015年,习近平强调要“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提出把素质提升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点。2017年,习近平亲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2022年,习近平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为实践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1.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身份的划分,使得农民难以大规模地向工人群体流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农民工群体一跃成为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型中的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以建筑工地、电子厂、服装厂等为主要工作场所,以体力劳动、简单劳动、非正规就业为主要形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93亿人,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进城的农民工,半工半农,脱离了农业农村的束缚,却又难以彻底融入城市的工业文明;我国产业工人结构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新工人”的诞生与产业工人阶层的分化。新工人是指新型产业工人,他们不仅年轻而且与新技术新业态相联系,多分布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通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行业,与数字控制、物联网、机器人、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共享经济、虚拟生产等领域密切关联。农民工和新工人的出现,加剧了产业工人的阶层分化。工人群体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中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24.7%提高到2015年的38.1%,小业主和自雇劳动者等蓝领或半蓝领从业者在中等收入阶层中所占比例从19.5%提高到23.8%,二者合计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达61.9%;相应地,低收入群体比例从2001年的37%降为2015年的18%,这种趋势仍在扩大之中。


在我国产业工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而现实情况是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供需矛盾却越加突出和尖锐。据统计,在全国7.7亿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1.65亿,高技能工人仅有4700多万。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十分严重,求人倍率已经超过1.51,高技能工人甚至达到21。据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工人中无技术等级的比例达72.8%,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达61.3%,高级职称的职工仅为4.5%,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可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不仅事关各类产业的稳健发展,事关工人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更是事关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业,所以,习近平从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要求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起来,作为创新驱动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提出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术过硬、理想崇高、创新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2.以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为改革原则,系统地解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根本问题


为了系统地解决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并从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建设、构建产业工人技能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


首先,维护产业工人的劳动保障权益。抓住以经济转型带动就业转型的契机,加快推动我国劳动力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创业两者融合的转变,大力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并落实到位,加大对拖欠工资问题的监控与打击力度。同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已渐成体系并发挥作用。


其次,保障产业工人的民主政治权利。产业工人的民主政治权利首先体现为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监督等权利,要以职工代表大会等基本形式进行制度确认;完善推动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中任职制度,直接进行管理和监督,比如,高凤林、郭明义、巨晓林等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增加一线产业工人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数量,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2300名,一线职工代表占全体代表的比例达33.6%,有771名,农民工代表27人。这些举措可以提升产业工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身边人的荣誉感,更能够提升整个社会对产业工人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提高产业工人的生产热情。


最后,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素质。针对我国产业中出现的“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增加高职学校的数量,优化职业教育的城乡布局,提高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力度;2017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2018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设全覆盖、全方位、全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体系,我国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6年。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围绕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比如,国内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际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各级工会以引领技能提升为目的,搭建产业工人释放劳动热情的竞赛平台,建立了创新型竞赛工作体系,引导产业工人努力实现从“体力型”向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复合型劳动者的转变。


产业工人身肩创造社会财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是党和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严格遵循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根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各项措施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产业队伍正在形成。

图片

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图片

在确立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主力军地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同时,习近平还特别关心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精神追求,为他们确立了精神的坐标与发展的航标。自2013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提出“劳模精神”,到2022年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10年来,习近平不断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其科学定位,几乎每年都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这样的精神。


1.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的精神追求确立了航标


习近平深刻地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民族传统的劳动美德和中国共产党尊重劳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写道:“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料,展现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人对其动物本能的超越,成就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性跃迁;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勤劳为美德的民族。黎明即起、日出而作,无不以勤劳为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逸恶劳者为人不齿。“勤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劳动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马克思对劳动的价值及其精神追求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摆脱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羁绊,力促为集体劳动成为社会新风尚。不论是革命年代“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时代雷锋”徐虎、“金牌工人”窦铁成、“蓝领专家”孔祥瑞、“知识工人”邓建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他们是中国工人中的“国之大者”,犹如工人阶级精神追求道路上熠熠生辉的路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难免有岗位的差异与待遇的区别,不同岗位的工人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方面有自己的主张和追求,在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方面的诉求由同质化向异质化、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是正常的现象,但不能陷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之中,落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陷阱,丧失理想信念,迷失发展方向。为此,习近平谆谆教导工人:“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要以无数劳模和大国工匠那样的闯劲、钻劲、干劲和奉献精神进行思想洗礼,改变商品经济环境下由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而导致部分工人出现的思想涣散、纪律松弛等现象,要把爱岗敬业看成本分,勇于创新视为使命,争创一流作为追求,艰苦奋斗当作本色,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作为人生的必要修为和境界追求。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校准了精神追求的航向,才能确立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大格局。


2.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凝聚战斗力


我国经济尚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开启期,只有优化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向。虽然经济发展的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瓶颈亟待突破。产业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的深层变革,实体经济的振兴,制造强国的建设,固然需要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工人,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为辉煌的现实。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工人阶级群体中的生动体现,弘扬这样的精神就是要为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凝聚战斗力,就是要向劳模和工匠们学习,学习他们安心定志、躬身做事、不懈努力、勤勉开拓,付出不求回报,奉献不计得失,以“小角色”成就“大事业”,在工作中比干劲、比质量、比贡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学习劳模和工匠身上展现的独特的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发挥创造潜能,与其他劳动成员密切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咱们工人有力量”伴随新征程;学习劳模和工匠们焕发的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忠诚为信条,以事业为根本,以发展为责任,风雨无阻、勇敢前进。习近平强调:“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要以这样的精神动力鼓舞我们面向风雨,不畏艰难,奋力前行。


总之,习近平就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产业工人的发展,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思想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深邃的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用心领会,并在行动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努力将其转化为新征程中的奋进伟力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

[2]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4]《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5]全国总工会课题组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与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年。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7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