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首页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访西安科技大学教授邓军教授
发布时间:2020-04-29 浏览量:2291 分享:

9.jpg

【邓军简介】

邓军教授,1970年出生于四川大竹县,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现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2013年,邓军教授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楷模”。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5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50多个产品取得了煤安标志,在全国100多个煤矿以及孟加拉、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应用。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访西安科技大学教授邓军教授

韩红艳


煤矿,在普通人的眼里,是财富的象征。中国煤炭储量排名全球第三,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让煤炭在能源供应中占重要地位。目前,煤炭在国内能源一次性消费中占比是60%左右,煤炭消耗占全球第一,而且煤炭不仅是能源,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财富与危险并存,煤矿发生瓦斯、透水、火灾、冒顶等事故,也屡屡出现在媒体上,引起民众普遍的关注。所以,在原煤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煤矿的安全开采依然是重中之重。邓军教授就是一个煤矿的“灭火人”,从走进大学的那一刻起到现在,就一直专注地在做这件事情。

“做教师,是一件良心事。”

1989年,19岁的邓军正焦急地等待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他想成为一名医生,填报的志愿是华西医科大学。千盼万盼,等他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却发现不是自己填报的学校,而是被调剂到湘潭矿业学院(今湖南科技大学)通风与安全专业。他虽然有点失落,也感到欣慰,终于可以到外面去看看世界。这个出生在四川大竹县高穴镇的青年,要独自踏上求学路,去拼搏自己的未来。青春只顾前行,无问西东。

四年之后,邓军顺利地从学校毕业,但是,他的求学之路则一直在进行中。因为当初上大学是作为煤炭部的委培生,他只能到煤矿工作。那时候,整个煤炭行业刚起步,也是最不景气的时候,工资待遇低,班上80%的同学都没有到煤矿工作,要么选择了其他行业,要么选择继续读书。邓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后,选择了读研。他报考了西安矿业学院(今西安科技大学),成为徐精彩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生,之后就一直跟随徐老师做煤火防治研究。1996年硕士毕业后,邓军留校任教。徐老师鼓励他继续读博,在工作三年后,他考取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徐通模教授。博士毕业后,邓军又到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做博士后,王德明、何学秋和林柏泉教授都是他的导师。由于邓军一直孜孜不倦地做学术和科研工作,34岁时就成为了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现在邓军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邓军教授感慨,他的人生经历是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同步的。正是国家对人才求贤若渴,又有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再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让他的事业走得很顺利。他说,自己做学生这么多年,加上带学生多年,最大的体会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责任心,这是一件良心事。在我的读书经历中,遇到的导师都以身作则,学风严谨,他们在整个煤炭行业的口碑都很好。他们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这让我受益匪浅,也不停地激励自己往前行走。”

这种师德师风,邓军教授继承下来。大学很自由,对教师的管理很松散,因此教书要靠教师的良心,靠对煤炭安全专业的热爱,才能在这个领域中投入热情,做成事情,所谓“不疯癫不成魔”。学院有学术团队,邓军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和团队成员要求严格,每个月召开例会,定时督查学生的学业和科研方面的进度。他说,自己做学生时候的想法和现在的学生想法不一样,自己那时分配工作,没有就业压力,在学校就想着多做事情。现在,学生的压力大,更多想着毕业后要找个好工作,考虑的事情就多了,这可以理解。因此,就更需要导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邓军教授为学生的前途出谋划策,或者是继续深造读书,或者是工作,一如导师当年悉心培养自己一样,他同样尽力帮助学生。

10.jpg

2013年,邓军教授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楷模”。他谦虚地说,获得这一称号的原因是:“自己对学生好,救援现场大家比较认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踏实做事而已。一直是事情太多,逼着自己不停地做事,这是‘逼’出来的成绩。还有就是学校认可自己,推荐自己,把荣誉给了自己。”谦虚的邓军教授其实获得的荣誉很多,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科研的目的是服务社会

“工科院校的大学教师要立足实践,光是在书斋埋头苦读教学,这不符合工科院校的风格。实际上,教学与做科研不矛盾,做科研也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更好地服务社会。” 煤矿安全技术更新换代很快,需要不停地学习新工艺和新技术。因此,邓军教授的学生,从来不是只埋头读书,而是要在实验室做实验,在煤矿里面调研做课题。他申请了各种课题,除了国家和省上的课题,主要就是煤矿上的项目。他带着学生一起走南闯北,到煤矿现场去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当下煤矿的安全技术,在现场学习新的知识。他带学生一起做科研,促使学生做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做积累。

近几年来,邓军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针对煤自然发火实质、煤自燃特征信息识别以及煤火灾害防控等问题。做科研过程中,多少次实验后需要重来,多少次遇到难题需要解决而夜不能寐,他都坚持下来,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是邓军教授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才收获累累硕果。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当然,做科研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他的5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50多个产品取得了煤安标志,在全国100多个煤矿以及孟加拉、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持下,邓军教授主笔编制了行业标准《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规范》——防灭火部分,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11.jpg

听邓军教授讲述他为煤矿排除险情、灭火救灾的救援故事,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英勇的消防员——同样危险且更专业。27岁那年,邓军接到了义马矿务局千秋煤矿起火的消息后,他和同事、学生立刻启程,紧急赶到起火现场。他们一行到达千秋煤矿时,煤矿的人密密麻麻地站在矿井口,说一定要想办法灭火,不能停产,大家要靠煤矿吃饭。

千秋煤矿是一个老煤矿,邓军他们一行人坐在升降机里,哐当哐当的,从地面到井下一直走了十几公里长的路程,经历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现场。下到矿井后,吃住都在井下,邓军在现场做灭火技术指导,用当时的新技术进行救援。矿井下,已经没有了白天黑夜之分,只有黑乎乎的矿井包围着他们。

煤火的火源比较隐蔽,熊熊燃烧的火包裹在煤层里面,危险随时发生。邓军他们通过打孔寻找到着火点,先判断危险程度、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后,再采取措施灭火。那时候,用的是胶体灭火技术,把胶体材料注射到着火点,然后观察灭火的情况。由于火势凶猛,灭火不易,邓军他们和工人一直在矿井下面救援,一直往着火点注射胶体材料,然后观察,在矿井里焦急地等待煤火熄灭。时间一点点地流逝,这一待就是37个小时。如果此法行不通,他们就必须撤退,把矿井封闭或者用水淹,这样煤矿的损失很大。还好,煤火最终被灭掉了,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从矿井下面上来,大家才感到疲惫不堪,但是很欣慰。这是邓军教授印象深刻的一次救援。现在回想,他说有点后怕,那时情景真是惊心动魄,只是年轻的时候自己胆子大,根本不知道害怕而已。

迄今为止,邓军教授指导了国内50多个煤矿的井下灭火救灾工作。这也让他亲自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煤矿的起步、快速发展的过程。

12.jpg

据统计,在2005年前,全国一年采煤十几亿吨,每年煤矿事故导致约6000人死亡。当时,煤矿的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安全措施很差,灾害非常严重。现在,全国一年的产量是30多亿吨,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300左右人,的确比从前的安全指数提升了许多。如今,煤矿设备先进,安全以预防为主,检测设备多,矿井下基本都是少人或者无人作业,有危险预兆会及时处理,大大减少了灾害发生。当然也有矿难,目前还不可能将死亡率降到零,但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已经非常小了。

为了考察其他国家煤炭灭火技术,邓军教授先后在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德国弗莱贝格矿业大学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他认为,中国的煤矿安全和国外相比,存在观念不同。国外以安全为主,安全设施投入大,而且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煤矿的依赖就下降了。德国的煤矿基本关停,煤炭依靠进口。美国一些条件不好的煤矿也基本关闭。中国就不一样,比如南方的一些煤矿,因为经济需要,安全条件不是很成熟但仍要继续开采。

丰富的矿井灭火经验和理论探索,让邓军教授为城市的建设出谋划策。2018年5月,他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任为“西安市应急管理顾问”,主要是负责城市安全,特别是火灾方面的事故。他说,目前西安在城市火灾预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城中村和社区,问题很多。而且,市民的安全意识薄弱。同年12月,他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聘为特约研究员。

13.jpg

教书育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和企业,邓军教授用自己的行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大学教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情怀,最大化地实现学者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韩红艳,助理研究员,就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


Baidu
map